栏目导航

2019/10/16

访曲园

网站首页    新闻与活动&学校要闻    访曲园
访曲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深藏姑苏城内的“曲园”就是这样一处名园。它的“名气”不在于它面积宏大,建筑精巧;而是由于它的主人名头大。这里曾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读书治学之处。俞樾(1821-1907)字荫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其学问精深,门人众多,是晚近著名的朴学大师。而“曲园”正是俞氏晚年定居之所。

 

 
 

“五一”小长假,我有幸探访了这处名胜。园子位于苏州马医巷,长长的巷子整洁幽静,只前行数步,大街上的喧嚣就被隔开了。在巷子的尽头,一座古朴的门楼闪现出来,两扇黑褐色的板门正虚掩着。这就是俞樾的故居吗?也太简陋了吧!然而西边粉壁墙上“俞樾旧居”的黑色牌子却分明告诉我没错“大学者就在这里生活”。一代大儒起居之所竟如此普通,着实令人肃然。

图1.jpg
图2.jpg
 

然而,狭小的居所却并不能掩抑居所主人的胸襟与抱负!

一进门,就看到了门厅上方高悬一匾“探花及第”。俞氏一门“诗书传家”科甲连云。到俞樾的孙子俞陛云时,还高中探花(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俞樾欣喜之余写下一联:

老夫半世浮沉,藏书数千卷,读书数万卷,著书数百卷;

小孙几度侥幸,乡试第一名,会试第二名,殿试第三名。

字里行间透出爷爷对孙子的期盼与傲娇!

 
 
 
 
 
 
图3.jpg

过了门厅,就是三开间的“轿厅”,如今这里已改建成一个小展览室。展出了俞氏的手迹、墨本、古籍、印谱等。正中是李鸿章写的“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的匾额,下方是一帧巨幅油画,画中曲园老人正手拄拐杖,慈祥地端视着芸芸人世。两边有一幅对联:

太史有书能著录,子云于世不邀名。

该联以汉代史家司马迁、辞赋家杨雄自喻,极好地道出了俞樾的学问与人品。近代学者缪荃荪《俞先生行状》称其“训诂主汉学,义理主宋学,教弟子以通经致用,蔚然为东南大师。”近代诸多名人如章太炎、吴大澂、张佩纶、陆润庠、吴昌硕等均出其门下。

图4.jpg
图5.jpg
 

过了展室,迎面三楹屋宇,窗明几净。抬头一看“乐知堂”三个大字映入眼帘。俞樾在《曲园记》中说:“取《周易》‘乐天知命’之意,颜其厅事曰‘乐知堂’,属彭雪琴侍郎而榜诸楣。”俞氏一生官场蹭蹬,但他却安于天命以著书为乐。这里有两幅描写其恬淡生活的对联:

且住为佳,何必园林穷胜事;集思广益,岂惟风月助清谈。

玉麈尘消砚水清;石座润极琴丝静。

遥想春秋佳日,俞氏在这一方天地与学士文友品茗问学、月旦人物,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图6.jpg

“乐知堂”西侧,也是一个小院落。庭中一棵大树,腰可三围,盘根错节,枝叶婆娑,覆下一片绿荫。下面石凳、石桌上两位女士正在安静地看书。原来这里就是当年俞樾读书之处“春在堂”。

堂内正中屏风上刻着俞樾自撰,由其门生金石家、兵部尚书吴大澂篆书的《春在堂记故事》:“殿廷考试,尤重字体。余自幼不工书,而进士复试获在第一,咸疑焉,后知由曾文正公。时公以礼部侍郎充阅卷官,得余文,极赏之,置第一奉御。又以余诗有‘花落春仍在’句,语同列曰:‘此与小宋《落花》诗意相似,名位未可量也。’然余竞沦弃,终身负公期望。同治四载,余寓公书,录前句,且曰:‘神山乍到,风引仍回。洵符花落之谶矣。然穷愁著书,已逾百卷,倘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无赖之语,聊以解嘲,因以‘春在’名堂,请公书之,而自为记。”这篇文字记述了堂名的由来,以及俞樾对老师曾国藩知遇之恩的感激与愧疚。读之令人泫然动容!据说曾氏一生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是官至一品的封疆大吏李鸿章,另一个就是这位俞曲园。时人评论道“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读书。”从曾国藩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更喜欢这个“读书”的学生。

 
 
 
 
 
 
图7.jpg

在“春在堂”两侧楹柱悬挂一幅他撰写的柱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俞樾自54岁时建曲园到86岁去世,33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曲园度过。其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甚至海外如日本、朝鲜等国的士人也来向他求学。其著有《群经平议》十六种三十五卷、《诸子平议》十五种三十五卷、《古书疑义举例》等小学名作,其他著作如杂文、诗歌、随笔、尺牍、楹联、笔记、传奇、谣谚等共约五百卷,全收入《春在堂全书》。该书搜罗宏富、体大精深、嘉惠学林、沾溉后学。纵观俞樾一生,此联虽有自负之义,但也绝对当之无愧。

出了“春在堂”,就是一个小花园。园小如曲尺,但仍然叠石为山、凿水为池。即《曲园记》中所说的“其旁隙地筑为小园,垒石凿池,杂莳花木。”这也是“曲园”得名之原。据《曲园记》记载,俞樾“故里无家,久寓吴下”,中年后才在众友人的资助下买下这处园子。园子极小,“一曲而已。世之所谓园者高高下下,广袤数十亩,以吾园方之,勺水耳、卷石耳。惟余本窭人,半生赁庑。兹园虽小,成之维艰。”俞樾认为相对于那些占地面积广大、到处是亭台楼榭的园子,他的园子只相当于“一勺水”“一块石”,因其弯曲、曲狭而命名为“曲园”。曲园之名,亦隐含《老子》“曲则全”之意。曲园建成后,俞樾自号“曲园老人”,并以“一曲之士”自称。

图8.jpg
图9.jpg
 

正如俞樾所说“曲园者,一曲而已。强被园名,聊以自娱者也。”古代智者因能不被物质所累,不为名利所萦,化游天机,得大自在,所以才能够活得更自在、更逍遥。而这也是我此次探访曲园最大的收获吧!

网上《曲园记》无全璧者,今附录全文,以广见闻。

曲园者,一曲而已。强被园名,聊以自娱者也。余故里无家,久寓吴下。岁在已巳,赁马医巷潘文公旧第而居之,至癸酉岁太夫人自闽北归,以所居隘,谋迁徙而无当意之屋,适巷之西有潘氏废地求售,乃以钱易之,筑屋三十余楹。用卫公子刑法,以一苟字为之,取《周易》之“乐天知命”之意颜其厅事曰“乐知堂”,属彭雪琴侍郎书而榜诸楣。堂之西为便坐,以待宾客。颜以曾文正公所书“春在堂”三字。别详《春在堂记》。春在堂后有隙地,乃与内子谐往相度而成斯园。即与春在堂后连属为一小轩北向,颜曰认春,白香山诗曰:“认得春风先到处,西园南而水东头。”吾园在西而兹轩适居南,而认春所以名也。认春轩之北,杂莳花木,屏以小山。山不甚高,且乏透瘦漏之妙。然山径亦小,有曲折。自其东南入山,由山洞西行,小折而南,即有梯阶可登。登其颠,广一筵,支砖作几,置石其旁可以小坐。自东北下山,遵山径北行,有回峰阁,度阁而下,复遵山径北行,又得山洞,出洞而东,花木翳然,竹篱间之,篱之内有小屋二,颜曰艮宧。艮宧之西修廊属焉。循之行,曲折而西,有屋南向,窗牗丽廔是曰达斋。曲园而有达斋,其诸曲而达者欤?由达斋循廊西行,折而南得一亭,小池环之,周十有一丈,名其池曰曲池,名其亭曰曲水亭。由曲水亭循廊而南至廊尽处,即春在堂之西偏矣。大都自南至北,修十三丈而广,止三丈,又自西至东,广六丈有奇,而修亦止三丈。其形曲故名曲园。所谓达斋者,与认春轩南北相值。所谓曲水亭者与回峰阁东西相值。艮宧则最居东北隅,故以艮名。艮,止也,园止此也。然艮宧南有小门,自吾内室往,可从此入,则又首。艮宧,艮固成终成始也,嗟乎!世之所谓园者,高高下下,广袤数十亩,以吾园方之,勺水耳,卷石耳。惟余本窭人,半生赁庑。兹园虽小,成之维艰。《传》曰:“小人务其小者”取足自娱,大小固弗论也。

其助我草堂之资者李筱荃督部,恩竹樵方伯,英茂文,顾子山,陆存斋三观察,蒯子范太守,孙欢伯,吴焕卿两大令。其买石助成小山者,万小庭,吴又乐,潘芝岑三大令。赠花木者冯竹儒观察。备书之,失勿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