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2022/12/05

《归有光在这里》系列之“归有光教育思想”

网站首页    中学    新闻资讯    国中动态    《归有光在这里》系列之“归有光教育思想”

校本研修

归有光教育思想


求实篇





昆山,古称娄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明人文章第一“的归有光、有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有撰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的朱柏庐……这些优秀乡贤的道德文章是我们后人值得传承的优秀精神财富。

礼仁外国语学校自建校以来,也一直致力于培养有家国情怀、有理想信念,有道德原则,有文明修养的时代新人。

为此,我们推出“归有光在这里”的系列文章,以期进一步落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涵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

本期推出第五篇归有光教育思想

《求实篇》


归有光生活的明代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灾害频仍,阶级矛盾激化。科举制也日渐趋于僵化与狭隘。考试更多地侧重于经文的理解与记诵,却忽视了考察读书人真实的治学、治国的能力。读书人若想要仕途科名,就必须严格遵循固有的经文注解,不得发挥。这日益导致读书人思想固化、见识浅陋。学校教育也变得越来越机械、空疏。

当时社会上流行“时文套子”,类似于今天考试的模板、某某宝典之类。读书人大都热衷于记诵套路,而不再关注真才实学。有些人或许通过记住“套子”能够金榜题名,但那不是货真价实的人才,他们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归有光在《跋小学古事》里批评这样的人:“以记诵时文为速化之术。士虽登朝著,有不知王祥、孟宗、张巡、许远为何人者。"这些所谓的”读书人“除了会按套路答题外,读书很少,甚至连一些常识都不知道。(王祥、孟宗是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张巡、许远是唐代安史之乱中坚决抵抗叛军的两位将军。)可见当时这些“读书人”文化素养之低。他还在《送童子鸣序》中痛心地指出: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士不复知有书矣。以不读书而为学,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恶。无怪乎本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才之患也。

读书人热衷于科举,却不知道去读“真正的书“----圣贤经典,他们以不读书为学,像子路一样粗俗。其结果就是既没有高尚的人格,也不懂如何治理地方。反而整日里追名逐利,长此以往,天下哪里还有可用的人才啊!归有光对此是深感忧虑的!


反观归有光虽然他也半生奔竞于科举仕途之路,但他却并非颟頇冬烘先生。他主张做有用之学问,能经世济民之学问,并且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地去做,“公岂求工于文而已哉?其学术则辩《易》图之宗旨,究禹畴之法象,与夫做史之志,议礼之言,有以启先儒所未发。其经济则条水衡之事宜,悉太仆之掌故,以及用人之方,御倭之议,有以裨当世所宜行。”( 见清•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肆虐,其中苏州与松江两地受害最为严重。归有光一直时刻关注。他殚精竭虑为当局者出谋划策,先后写下了《备倭事略》、《御倭议》《上总制书》、《贺戚总戎平倭序》等专论抗倭的文章。这些烈火中淬炼的文字为抗倭事业提供了智力与精神上的支持。

江南一带河湖密布,本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中吴淞江是一条担负太湖流域排水出海重任的河流,但唐宋以后,由于海岸线的延伸,河床的变浅,吴淞江淤塞问题越来越严重,水患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这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归有光走出书斋,广泛进行实地研究考察,听取百姓意见,并结合史料文献,撰写了《水利论》《三江图叙说》《水利书序》《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论今年水灾事宜》等专著文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办法。他的这些建议后来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治水的策略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语


归有光作为明代的大儒,其思想中的“求实”精神,为后来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所继承,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今天推行”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依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


扫码关注我们

昆山礼仁外国语学校

  -END-